delphij's Chaos

选择chaos这个词是因为~~实在很难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形容这儿了……

08 Mar 2006

「死脑筋」正是日本优势所在zz

【日经BP社报道】 本文译自作者于12月7日撰写的日文专题「「頭が悪い人になれる」のが、日本の強さ」,特此备注。更多报道参见「中国点滴」专题。

「辛苦赚钱的是死脑筋」——如果被人这样说,不知道读者会做何感想。

日本的社会风气是,要想赚钱就得辛苦,老老实实、埋头苦干、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受人尊敬。而中国社会的风气就不一样了。说得极端一些,轻松挣大钱的人才是最优秀的、也是整个社会憧憬的偶像,而四处奔波忙碌、靠辛苦赚钱的人不会从社会中得到太高的评价。尽管中国社会的这种思潮也有其合理的成份,但笔者觉得如果一个社会不能给予埋头苦干者以较高的评价的话,就很难提高整个社会的竞争力。

▼一人涉足房地产、一人埋头服装业

笔者的中国朋友中有两位服装厂老板。两人的发展历程形成鲜明的对照。两人都是九十年代开始在上海近郊做服装业起家,从海外接单加工服装、然后出口。二人凭借这一模式获得成功,事业也扩大到了一定规模。至此为止,两人的发展轨迹基本相同。

但接下来就不一样了。其中一位用通过服装业务赚来的资金投资房地产,然后再倒手赚更多的钱,同时涉足餐饮业。最初开的一家酒店大获成功,目前在上海市内也拥有多家大型酒店。许多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板都是其饭店的客人,在上海实业界也算是一位名人。拥有好几辆进口车,居住在宽敞豪华的住宅里。

另一位在服装业打下一定基础之后,并没有扩大规模经营范围,而是致力于服装业的技术力量和策划能力的提高。他自己整天奔波于生产一线指导缝纫工。在努力提高技术、稳定员工队伍的同时,还与海外名牌服装进行业务联系,争取高附加值服装的订单。

目前他所接的订单主要以欧美著名品牌等高级服装为主。尽管业务多得都忙不过来、业绩也不断提高,但由于这些业务的难度都很大,缝纫工的培养和管理任务繁重,因此业务规模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当然了,这位朋友也有相当的资产,不过由于平时一直呆在工厂里,所以穿着和生活都非常朴素,这位朋友很恬淡:「我觉得这样挺好」。

▼你觉得哪一位更「优秀」?

比较一下上述两位,你会认为哪一个更「优秀」?日本人喜欢的肯定是后者。不过在中国社会,对前者的评价应该更高。当然,对于那些经营专家来说,会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大多数的普通的中国人的看法绝对是认为前者是「优秀人才」。

中国人之所以这么认为,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效率论。不论是做生意还是上班工作,其根本就是赚钱,无所厚非。所以如果在赚钱的数量一样多的情况下,当然是投入的劳力越少越好。换一种说法,越是能够轻松赚大钱的人就越棒,而只有忙忙碌碌才能挣到钱的人都属于脑筋太死。

这一说法并不仅仅用于批评别人,也更多地用于说服自己,「自己没有人家脑子好使,也只能干这个了」–对现实死心或认命的人也不少。

另外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了。中国文化中至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文人至上」的思想。在中国,当我与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等高学历人群接触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文人」们都有类似的一种倾向,那就是认为坐在办公室里工作,不会搞脏手,不用流汗的工作才是好工作,而对于那些需要在生产一线直接动手的工作则是心里一百个看不上,能够离得越远越好。总之,大多数人都想做「管理者」,一旦坐到管理者的位置上就开始远离现场,只向部下发号施令。

▼不偏颇于「文人」的特点也正是日本的优势所在

反过来说,不管是有多高学历的精英都要亲临一线、对「现场·现物·现实」这一「三现主义」乐此不疲,正是日本制造业能够强大的原点。

当然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是考虑问题的一种方式,并不能一概而论,武断地做出好或坏的判断。事实证明,在金融、贸易和商业等以短期的交易为中心同时需要凭借个人对行情的洞察和判断力来决胜负的领域,中国式的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发挥其威力。

不过,这些领域的胜负非常分明,胜负之后的差别也极大。获胜后致富的人将非常富裕,但这只是极少数。在这样的极端领域获胜的人才是「优秀人才」,只有这些人才能超乎平常的富裕–这一模式恐怕无法支撑起13亿中国人的未来。

从这一角度来考虑的话,就会明白日本人应该在中国怎么做了。即便被看做「脑筋太死」,只要坚持「现场·现物·现实」这一原则,做中国的「优秀人才」不愿做的事情就可以了。笔者相信:这样做一定会获得中国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共鸣与支持。(特约记者:田中 信彦)

■作者简介: 原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目前在上海和东京一边从事面向日资企业的人事咨询业务,一边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继续执笔报道中国的最新动态,力求提供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中国。作者的博客网页(日文)参见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