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压力背后是扭曲的教育结构
凤凰卫视 2005年02月05日 17:15 文/冀志罡
新年一过,又要迎来一个找工作的高潮。几年前的高校扩招,导致今天大学毕业生爆增。供应增加,企业却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两者使得毕业生工作难找,起薪也大幅降低。据说现在硕士生已开始抢大学生的饭碗了。不消说,很快博士也将加入混战。
是人才过剩了吗?有消息说,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奇缺技术工人。可见人才决不过剩,是人才结构出了问题。
都说中华民族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喜欢让孩子多读书。但我总觉得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古人读书非为知识,而是为了做官,现代的家长们送孩子进大学,多半也不是为了追求知识,而只是为了拿个「本本」,将来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已。
这是说,有些人重视的其实不是知识(至少主要不是知识),而是学历带来的物质回报。这么说,没有贬低谁的意思。读书是一项投资,考虑投资回报天经地义。对学生而言,教育只是一笔投资。问题是,在高校教育质量每况愈下,而收费水涨船高的情况下,升学很可能是一笔赔本的投资。
有报道说,为了供孩子读大学,贫困乡村的父母要砸锅卖铁,甚至三个壮劳力外出打工也供不起一个大学生;还有报道说,因为收费昂贵,不少考上了大学的孩子只能忍痛放弃。不难看出,子女读大学已成为普通家庭的沉重负担,代价不菲。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读大学的回报在急剧降低。毕业就业起薪一降再降,就业难度愈来愈高,而大量扩招导致的高校教育质量下降,又大大降低了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认同度。同时,就业前景的不理想,又逼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继续考研,这是在高教陷阱里越陷越深了。
不是没有选择。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技术工人的需求肯定极为庞大,目前许多工厂都为技术工人的严重不足而困扰。不难预料,技术工人的薪酬很快将超过大学生。笔者曾接触过几家跨国工业企业,在他们那里,熟练技工的收入和地位不亚于工程师。对很多孩子来说,读技校也许是更划算的选择。
然而千军万马依然在挤独木桥,这是为什么?
文化可能是个原因。古训就有「劳力者治于人」的警示,提醒着学子们,无论如何要做白领,切不可当工人。但这不是经济学的解释。经济学的解释是,大学文凭的回报下降,人们的投资就会减少。当人们发现,高学历并不能带来相应的知识和收入回报时,学历就将贬值,教育「泡沫」就将破灭。之所以现在还有大批人蜂拥而入硕士、博士,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是因为市场还没有给出足够强烈的价格信号。
不要误会,我不是反对读书深造。我想说的是,接受教育的路有很多,不是只有升学一条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接受高等教育。太多的人涌入大学,不仅使学费的矛盾愈加尖锐,也使学生不能人尽其才,更使今后的人才结构遭到严重扭曲———大学生相对过剩,而技术工人却严重不足。
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把过多的公共资源投入了高等院校,使高校扩张过度,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太多的学生,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同时,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忽视,又让技校建设严重不足,给技工的短缺埋下了隐患。
高等教育和其他行业不同,它是天生抗拒「快速」发展的。高校的发展需要培育人才和知识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大学的传统,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投资能够推动的,只是校园的扩大,而不是大学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高校的超常规扩张,占用了过多的教育资源,从而「挤出」了其他层次的教育。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读大学;况且个人禀赋不同,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大学。对大学的过分偏爱,直接导致了教育和人才结构的扭曲。
目前关于教育的种种议论,多数没有看到真正的问题。学费的确昂贵,但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况下,人为降低学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改变对高等教育的过度依赖,发展多层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