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不自觉」的反智主义
许多人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反制别人的立场或方法,这种做法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反智主义,最近所出现的一些令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就是这一行为的集体体现。
其实很简单,最开始是觉得某个人的某项言论、立场或行为不爽,然后,从此引申到这个人的所有言论,所有立场或所有行为都是你无法接受的,再然后,一错再错地一再采取与对方所对立的立场或方法,以期达到反制对方的目的,其结果,毫无疑问是一败涂地。
从最近流行的芙蓉姐姐(Jeff,你看我在进步,开始了解以前所不了解的流行文化了 :-P),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样一种趋势。
首先,是谁定义了美?不知道,但是是许多普罗大众所不喜欢的人——无论因为什么人。于是,大家想办法来反制这些制定标准的所谓的「精英」——无论他们真的是精英,或者不是,但其共同特点是,他们与大众脱节了。
一种很容易采取的立场便是,你不是觉得她美吗?我偏要找一个你觉得很丑的,定义为美,虽然我也不一定真的觉得她美或者好看。
从芙蓉姐姐令人惊异的走红,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多数人对于少数人所定义的一种所谓「美」的反抗。这种反抗,体现起来,就是捧红了一个其实相当多的人都看不下去的人物。
或者说,虽然表面上精英们的「美」被大众的「流行」所替代,但是实际上,大家并没有找到什么「美」的东西,当所有人都满眼充斥了芙蓉姐姐之流的人物的时候,恐怕没谁觉得「不错!」。
针对社会精英人物的集中反制行为,我们一般称为反智主义。就好比说一个聪明人,但是这个人自高自大,或者有什么别的不招周围的人待见的缺点,其结果就是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这个人——无论说得对或者不对——都会受到周围的人的反制,或者说,是大众集体的一种反智行为,尽管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那个社会精英说的一些话确实有其道理,但是,他就是让人不爽,所以他说的什么都是错的。
青少年的青春期逆反心理,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样一种很简单的逻辑——父母其实是对你好的,但是他们的有些做法可能你觉得不好,于是最终逐渐形成了一种不良心理,即父母说的都不对,因为他们制止你做这做那,于是反抗他们,具体做法就是做各种各样他们禁止的事情,让他们也觉得不爽。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零和的游戏。三流的父母此时会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其结果是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而当他们明白过味来的时候往往已经酿成大错,后悔莫及;二流的父母这时会放松一些压力,或者假意允许孩子去做一些以前所不允许的事情,比较不聪明的孩子会慢慢被引导到一个正确(或者更精确地说,父母认可)的路上,而「识破」了父母「诡计」的「聪明」一些的孩子则也会渐行渐远,因为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让步也好,妥协也罢,只不过是让他们接受一些条框的「拙劣技巧」。
一流的父母在此时会采取某种化解或解决问题的态度。他们采取的态度是纠正一些自己的错误做法,同时与孩子进行沟通。这种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其实明知道那样做不好,但是找一个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或者人去指出,而自己只是暗中去保护一下子女不受到这种错误行为的侵害。吃过几次苦头之后,绝大多数孩子会逐渐回到正轨(或者说,父母认可的道路)上。
但是,期待能够遇到一流父母(至少,经常表现出一流父母的行为的二流甚至三流父母,或者,换位来说,是想法开明的社会精英),对于相当多的人来说是不现实的。这时候,无论是逃避,或是采取反制,或反智主义的做法都是不理性的。要化解问题,或击败对手,最好的办法是认真地聆听对方,并从中获取那些有用的信息和意见。因为,如果双方无法走向一个双赢的结局,那么,至少也要做到我赢而对方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