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phij's Chaos

选择chaos这个词是因为~~实在很难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形容这儿了……

03 Sep 2005

为科举制度招魂意图何在zz

From: 新浪论坛

今天是9月2日,在历史上无数个这样的平淡日子中,今天所以应当被提及,却因为他是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整整100年。这样的日子本应当引起媒体的重视,并为其总结出几条废除的原因甚或伟大意义。然而这样的消息没能传出,却只见有很多专家对当年的这一决断,大张挞伐,甚至悲痛欲绝地为其招魂。

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千余年,在这样的漫长岁月中,他之所以存在,自然是有他存在的理由,倘若总结,总会有很多。尤其是为那个社会的稳定所做出的贡献,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他为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弊端,甚或阻碍作用,却也不应当为专家蒙蔽在自己的学问中。

一个社会的全部内容不止于稳定,他的社会结构也不止于官员。然而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全部内容,却恰恰是在于通过他的选择,而为这个社会的稳定寻求出御用官员、刀笔小吏。目的必然要导出考试内容的限定,于是为统治者所认定的思想或者规章制度,也便成为了全部考试内容。他的导向结果,自然是整个社会的教学内容,便开始了围绕这个目的而设计。

于是四书五经,便在中国千余年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精细的发展,最终成为了八股。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被摒出了中国古代的各类教学机构。据资料显示,早在汉平帝元始四年,即已在太学建筑了学生宿舍一万间,可谓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观。然而从那个时候就辉煌起来的中国家教育,却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数理化等自然科目。

「人各有才,才个有大小。」然而中国的科举教育,却把人的才干都局限到了四书五经上面,他对人才的限制,即使如李贺,李商隐,温庭筠,柳三变,那样一些满腹文采却又力求功名者,也是屡试不第。至于科技,更被人们称作奇巧淫技,而处于自生自灭中。科举制度这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挑战,也应当是一种必然吧。

早在明朝末年,教育学家颜元便将这种科举教育斥之为:「坏人才、灭圣学、 扼宏运。」而提出将数、天文、地理等学科纳入到教学中。清代大思想家顾炎武更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他们的这些思想,随着鸦片战争枪炮声的轰鸣,清朝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而变成了现实。这应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进步的要求。

然而今天的一些学者,不知出自怎样的一个目的,却要为这样的一个当年被废除的幽灵进行招魂。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竟然能把清政府的灭亡归咎于科举制度的废除,甚至把历代王朝的更替,也都和科举制度联系到了一起。这样的一些违背常识的推理,他们并非不知,然而恐吓效应,却主宰了他们非要做出这样的选择。

为了说明科举制度的优秀,甚至将八股文取仕中的一些优秀人物,诸如政治家于谦、张居正、林则徐、张之洞;思想家王阳明、湛若水、全祖望、钱大昕、魏源;军事家曾国藩;文学家汤显祖、郑板桥、龚自珍;教育家孙家鼐、蔡元培;科学家徐光启、实业家张謇、外交家郭嵩焘等等,抬了出来,以为论据。

这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手段,虽然能蒙蔽一些人的视野,却也能泯灭一些学者的良知。因为社会的发展确在证明着,不要说正是科举制度使这些人赢得了发言权,即使有这种机会,他们的作用也是有限。倘使换了一种考试样式,或者考试内容,这些人未必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但是社会的发展,却也未必迟缓。

一个真正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为老百姓办事的官员,绝不可能是一位应试专家,更不可能是一些八股学士。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的官员是通过考试而产生的,但是他们的发展却也并不比中国落后,何以中国就非要考试,就要一考就灵呢?能否设想一下,当一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通过考试而产生的时候,他是否会认为那是自己能力的使然,而视老百姓为草芥,视自己为理所当然的父母官呢?

官员考试对社会的导向作用,大概无需明眼人也能看得出吧。而这样的考试,却绝不会把自然科学的内容也纳入到考试中的。那结果便很可能使社会科学强化,而别的科目弱化。这样的结果,除了那些缺乏想象力、创造力的人物,为了一种无奈的公平,而别无选择外,却似乎于社会并无益处。

百年前,那些为了国家的强盛,而呼吁废除科举制度的人,是冒着砍头危险的。而今天的一些人,却在反思那样的废除,而为科举制度招魂,意图何在呢?